查看原文
其他

新展早鸟|技艺碰撞!15位跨媒介青年艺术家聚焦虚实数字边界


     


关于艺术家


每位艺术家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边云翔

边云翔,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作品涉及媒体政治,数字地缘政治,数字图像文化等话题。作品曾在伦敦,埃因霍温,都柏林,高雄等地展出,在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出版。参与Burberry, Nike, Harrods等品牌艺术家合作。


方阳

199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18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阳的创作关注原始神话与消费主义神话的合谋,特别是男性⽓概 (masculinity) 在其中的演绎与迭代。通过 CG 影像、摄影、装置等形式,艺术家模仿电影、广告或游戏中的男性⽓概符码,并质疑这些符码的合法性,对复魅的男性⽓概、普通且自信的男性形象与⽗权话语作出反抗。这种反抗不仅仅是对现⾏男性⽓概的拒绝,也是艺术家⾃⾝对男性⽓概的再⼀次演绎与增殖。



费亦宁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13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7年毕业于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获硕士(MFA)学位,

费亦宁的创作从文学、神话、科学的脉络中抽取丝线,通过影像、装置、雕塑等媒介,重新织就亦真亦幻的叙事之网,呈现出神秘怪诞的美学气质。漫游于多重时空和诗性文本之中,她的作品可以被视为糅合了科学与幻想的预言图景,是其对一个愈发充满不确定性的末世情景的推想与叩问。

个展经历:

“飞飞的网”,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2

群展经历:

“多物种之云”,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 2022,“北京艺术双年展”, 北京,2022、“故事中的故事”,金鹰美术馆,南京, 2022、“科幻与幻想”, 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罗马,2022、“图像的旋踵——一次关于媒介身份的研究”, Voyage UCCA Lab, 上海,2021、“撞上未来”,e-flux Artist Cinema,线上放映,2021、“非物质/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2020、“沉睡者的抵抗”,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 2020、“降临:发明风景,制作大地”,前哨当代艺术中心,上海, 2019


冯至炫

冯至炫,1993年出生于浙江温州,201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2018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


李汉威

李汉威,1994年生于江苏,2018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李汉威的创作善于使用商业广告的形式进行隐喻,展示了图像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针对互联网经济的各种特征,描述身份与品牌之间的复杂关系,拒绝让算法制造广告。


近期展览包括,个展:“新绘画”,没顶画廊,上海,2022;“新传播”,chi K11美术馆,上海,2022;“液态健康”,歌德开放空间,上海,2019;群展:“浪潮与浪潮”,chi K11 Shanghai,上海,2021;“不准停电”,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1;“USB 多端口链接展”,没顶画廊、Gallery Func、乔空间、in the PARK,上海,2021;“Generation Now”,第三届魏玛文化论坛群展,Galerie Eigenheim Weimar,魏玛,德国,2021;“过去的未来主义”,北京当代艺述单元,北京,2021;“世袭领地”,宝龙美术馆,上海,2021;“Undefined 未定义”,Kiyoshi Art,东京,日本,2020。李汉威于2020年获得Dior迪奥新秀摄影和视觉艺术奖提名奖。


李昕頔

李昕頔出生于1996年,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2018年从芝加哥艺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李昕頔回到家乡北京,继续进行个人艺术创作之外,也在艺术机构内任职,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各项工作。


佩恩恩

佩恩恩,1990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佩恩恩的实践深入不同权力技术机制之中,在全球竞争系统下流动化的金融、身体和图像之间展开工作,并成为其中的流放或者反叛者,以此来破坏或创造这些系统背后的冲突。


近期展览有:个展“匹配池”, OCAT上海馆,上海,2022;“未来未来”,实验影像中心,上海,2022;“禅定入屏”,赤屏 x 花厅计划,上海,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坪山美术馆,深圳,2020;“OPYUM影像表演艺术节 2020”,巴黎,法国,2020;“华人码头:从唐人街到红色国际主义”,OCAT,深圳,2020;“紧急中的沉思”,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2020;“数据涟漪”,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纽约,美国,2020。


善良

善良(单梁),1997年出生,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游戏专业。作品媒介涉及雕塑、装置、 动画影像等。善良致力于研究消费文化与大数据影响下的身体质地,用比喻对抗算法机制带来的隐形控制。她对身份、阶级、风格、角色等提出质疑,并通过创建一种崭新的生命肌理,对甜腻的当下作出回应。


施政

施政,1990年出生于江苏,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作为媒体艺术家,施政的创作形式涉及视听装置、电子音乐以及现场演出,开展一系列以模拟和“机器视觉”为出发点的艺术实践,通过扩充观众视听通感体验,体现其对技术哲学、数字漫游和“潜在时间”的持续思考。


其个人与合作作品也曾多次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美术馆、艺术机构、媒体艺术节中,包括油罐艺术中心、银川当代美术馆、Sound Art China(中国声音艺术大展)、FILE Electronic Language International Festival、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伦敦当代艺术中心、都灵Castello di Rivara美术馆、伦敦The Lumen Prize、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馆。


田翊

田翊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本科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 传媒学院。田翊的创作围绕对生态及其衍生物的思考,运用3D技术,有机媒介及生物素材进行创作,使之相互嵌入。结合日益敏感的信息技术,她试图捕捉一种过渡中的共生系统来表现即兴关系。


田翊的近期展览包括:2022 “幻觉乱码”,颂艺术中心,北京;2022 “近未来 - 完美搭档” ,悦来美术馆,重庆;2022 “生于 1992——中韩青年艺术家交流展”,久事美术馆,上海;2021 “USB 多端口链接展”,没顶画廊、乔空间及 Func 画廊,上海;2021 “世袭领地”,宝龙美术馆,上海;2020 “IRCAM Forum Workshops”, 蓬皮杜中心 IRCAM,巴黎;2018 “Degree Show”,伦敦传媒学院,伦敦;2018 “Arts Work of the Future”,Tate 现代艺术美术馆,Blavatnik Building;2018 “Science Museum Lates”,伦敦科学博物馆。


王梓全


王梓全,1993年出生于辽宁沈阳,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9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杭州与上海之间。王梓全的创作来自于对互联网及虚拟世界独特的观察和理解,探索虚拟和现实的阈值,并用三维软件模仿真实世界中的荒谬。他通过叙事性的计算机影像,在虚拟和真实空间进行复制和粘贴。


近期展览包括:个展:“空气动物”,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22;群展:“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松美术馆,北京,2022;“USB多端口链接展”,没顶画廊、乔空间、in the PARK,上海,中国,2021;“世袭领地”,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21。王梓全于2020年入围英国Ashurst新锐艺术家奖项。


 安德烈·穆尼亚因

Andrea Muniáin

安德烈·穆尼亚因是一名建筑师兼研究员。她的工作主要侧重于研究数字化、身体存在和物理性之间的现有关系。目前,她探索了除了身体体数字表现以外的那些相同表现的政治成分。她将自己的研究具象化为不同的实用布景图,通过这些布景图创造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交织的场景,揭示了应用新数字技术对主观性、身体、空间和身份的影响。


安德烈·穆尼亚因和多个国家、国际文化机构和大学合作,其作品在法兰克福艺术协会、纽约克莱门特中心、马德里的La Casa Encendida以及 Centro Cultural Matadero等地展出。作为一名研究员,她的工作已经成为悉尼科技大学、IE 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ELISAVA)、欧洲设计学院马德里校区(IED Madrid)或阿利坎特大学建筑学院(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Alicante) 等大学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最近,受益于 “la Caixa”基金会的一项研究资助,安德烈·穆尼亚因将研究人类和非人类代理人三维扫描的生物政治影响。



劳伦·李·麦卡锡 

Lauren Lee McCarthy

劳伦·李·麦卡锡是一位工作于洛杉矶的艺术家。她在今天充斥着自动化和算法的生存环境中探讨社交关系的状态。她是2020圣丹斯学会新前线故事实验室成员,2020Eyebeam快速反应小组成员,2019 “创造力资本”奖项获得者,亦曾是Eyebeam,ZERO1,卡耐基梅隆大学创意探究工作室,欧特克,纽约大学交互通讯项目,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驻地艺术家。她曾获得包括奈特基金会,在线新闻协会,谋智基金会,谷歌艺术家与机器学习,圣丹斯学会新前线实验室,特纳传播,Rhizome在内的项目基金。她的作品《某人》曾获奥地利电子艺术节金尼卡大奖与日本媒体艺术节社会影响力奖,《劳伦》曾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纪录影像实验室非虚构沉浸类奖。作品《劳伦》在世界范围内展出,包括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苏黎世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巴塞尔电子艺术博物馆,计算机图形图像研讨会,纽约奥纳西斯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纪录影像实验室,都柏林科学画廊,首尔美术馆,日本媒体艺术节等。


劳伦也是开源编程语言p5.js的创始人,帮助用户通过在线编程学习创意表达。她同时也是Processing基金会的联合总监,这是个致力于在视觉艺术家中推广软件读写能力的非盈利组织,同时在技术相关领域提升视觉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这些领域能向更多元的社区开放。


Lauren Lee McCarthy is an artist examin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midst of surveillance, automation, and algorithmic living. She isa 2020 Sundance New Frontier Story Lab Fellow, 2020 Eyebeam Rapid Response Fellow, 2019 Creative Capital Grantee, and has been a resident at Eyebeam, ZERO1, CMU STUDIO for Creative Inquiry, Autodesk, NYU ITP, and Ars Electronica. She is the recipient of grants from the Knight Foundation, the Online News Association, Mozilla Foundation Google AMI, Sundance Institute New Frontiers Labs, Turner Broadcasting, and Rhizome. Her work SOMEONE was awarded the Ars Electronica Golden Nica and the Japan Media Arts Social Impact Award, and her work LAUREN was awarded the IDFA DocLab Award for Immersive Non-Fiction. Lauren's work has been exhibited internationally, at places such as the Barbican Centre,Fotomuseum Winterthur, Haus der elektronischen Künste, SIGGRAPH, Onassis Cultural Center, IDFA DocLab, Science Gallery Dublin, Seoul Museum of Art, and the Japan Media Arts Festival.


Lauren is also the creator of p5.js, an open source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learning creative expression through code online. She is Co-Director of the Processing Foundation, a non-profit whose mission is to promote software literacy within the visual arts, and visual literacy within technology-related fields-and to make these fields accessible to diverse communities.


Paul Chan


1973年4月12日出生于香港,是美国艺术家、作家和出版商。他的单频道视频、投影、动画和多媒体项目受到外来艺术家、剧作家和哲学家的影响,如亨利·达格、塞缪尔·贝克特、西奥多·阿多诺和萨德侯爵。Paul Chan的工作涉及的主题包括地缘政治、全球化及其应对的政治气候、战争文献、暴力、越轨行为以及语言和新媒体。

Paul Chan (born April 12, 1973 in Hong Kong) is an American artist, writer and publisher. His single channel videos, projections, animations and multimedia projects are influenced by outsider artists, playwrights, and philosophers such as Henry Darger, Samuel Beckett, Theodor W. Adorno, and Marquis de Sade. Chan's work concerns topics including geopolitics, globalization, and their responding political climates, war documentation, violence, deviance, language, and new media.



塔拉·玛达尼

Tala Madani

Tala Madani,1981年生于德黑兰,现居洛杉矶)的作品汇集了针对性别,尤其是关于男性、女性气质之刻板印象的各种批判方式,同时质疑了理想主义童年、家庭以及艺术史经典中的概念。她的作品携有一种具有讽刺性的幽默感,并承载着人的基本感受和情绪,例如焦虑、愤怒、恐惧、偏执、嫉妒与欲望。玛达尼于2006年获得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





展览支持



本次展览,抖音将作为独家短视频合作平台,首次沉浸式提供艺术家短视频讲解于展览作品旁,并带给观众展厅视频、直播探展等一站式看展服务,同时还将推出直播讲座系列节目深入了解青年艺术家的艺术理念。欢迎在抖音 app 关注复星艺术中心并搜索展览话题,了解更多本次展览的相关内容。




上海市文社艺术基金会2015年成立于香港和上海,由收藏家和企业家周大为先生创办与支持。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的新空间于2021年11月正式开放,基金会致力于促进当代文化艺术及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赞助年轻的文化艺术工作者,鼓励新观念,推动中国及国际当代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